伴随着“哒哒哒哒”的脚步声,高约130厘米的乳白色人形机器人缓慢转身一周。随后,在众人的注视下,人形机器人再度完成直线行走等指令,动作连贯流畅,吸引着展台前的观众纷纷拍照留念。 这一场景出现在4月2日在上海市青浦区举办的2024中国人形机器人生态大会上。除上述人形机器人外,随处可见的四足机器人、仿真机械手、机器眼等产品,更为会议现场增添了几分“未来色彩”。 记者在现场采访中了解到,人形机器人产业仍处于前期发展阶段,从上游零部件企业到下游的集成商,都在积极进行布局。随着政策的推动,以及ChatGPT等AI大模型技术的快速发展,行业有望在短期迎来快速的爆发。 参展产品形态丰富 “小黑,小黑。”在“听到”记者的声音之后,展台上的人形机器人缓慢将头转过来正对记者,并用人形眼睛与记者完成“眼神交流”。这一幕场景,不由让人想起好莱坞的科幻电影。 “小黑是这个机器人的名字,它可以像人类一样,听到名字后转动头部寻找声音源头,跟一般的机器人比,仿真度更高。我们公司做的是机器人里面的六自由度的仿生眼睛,可实现人眼具备的大部分视觉与运动功能。与传统的视觉系统相比,我们的产品外观上更接近于人眼。”安徽某人形机器人企业工作人员对记者表示。 而杭州某机器人企业则向记者展示了四足机器人产品。在手持遥控器的操纵下,四足机器人像小狗一样,在跑道上行走一圈然后快速折返。“这个机器人行走很稳,一般不会倒下。”工作人员用力踢了一下四足机器人,经过短暂的调整,四足机器人又重新恢复行走状态。 上述工作人员介绍称,公司四足机器人产品目前主要应用在消防巡检、灾后处理的勘测等环节,客户包括高校、科研机构、电网公司等,最低配置的产品售价在2万元以内,能承担最多7公斤的重物。 据记者观察,参展的厂商来自全国多地,现场展出的机器人产品形态也较为丰富。“人形机器人产业目前还处于产品化的早期阶段,产品都没有成熟,对于下游的应用,不同企业的理解不一样。”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所长卢瀚宸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下游应用亟待突破 人形机器人又称仿生人,自问世以来就备受关注。 在我国,人形机器人因为在2016年春节联欢晚会上的表演而广为人知。目前,国内已初步涌现一批人形机器人初创厂商,多家上市公司也纷纷入局。不过,目前人形机器人仍然缺少合适的应用场景,其大规模应用的日期也因而一再延后。 “目前的人形机器人很多都应用在学校教育等方面,更多涉及B端。由于没有太好的应用场景,导致无法大规模量产。目前大家都在寻找好的应用场景,而这个过程长的话可能需要八年以上。”一位参会人士对记者介绍。 深圳某人形机器人厂商对记者表示,公司产品目前除主要应用于科研、电力巡检等领域外,还涉及部分简单的家庭服务。“目前公司产品售价仍然过高,希望能在3年至5年将成本降到20万元以下。”上述厂商如是说。 而卢瀚宸则认为,工业、物流等领域对机器人设备的要求较为严苛,短期内来看,人形机器人仍然难以满足工业应用场景的要求;而商用、教育等To B领域对人形机器人的要求相对较低,人形机器人可能在商用、教育领域率先落地。 行业迎双重驱动 近年来,人形机器人行业的发展,受到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2023年11月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今年1月份,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多部门印发《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要打造人形机器人、量子计算机、脑机接口等十大创新标志性产品。 另一方面,以ChatGPT为代表的AI大模型技术,也有望快速带动人形机器人的发展。国内某机器人减速器厂商负责人对记者表示,现有的人工智能技术,有望大幅度提升机器人的智能化程度。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和人口状况的发展,在养老、医疗、残疾人辅助等领域,人形机器人有着巨大的市场空间。 “人形机器人行业发展的动力,一方面得益于政策的推动,另一方面是与AI技术的交叉。如果没有AI大模型的发展,人形机器人的发展会比现在要慢很多,大模型的发展助力人形机器人的发展,使行业比以往有更大的想象空间。”卢瀚宸认为,乐观估计,明年或后年人形机器人有望在部分细分场景落地。 卢瀚宸表示,在人形机器人领域,中国企业整体产业链较为完备,短期国内企业与国外企业有一定的差距,而人形机器人对算法的要求更高,国内企业需要尽快提升在算法方面的竞争力。 |
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投资有风险,需谨慎。
2022-12-16
2022-12-16
2022-12-15
2022-12-15
2022-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