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Ylo938
第一科技网 首页 科技 查看内容

科普创作中的张力与调和

时间:2025-07-06 02:36:50 来源:光明网 收藏 阅读量:14970   

在评价科普作品的时候,我们往往会采用一些原则性的标准,比如科学性,艺术性,通俗性,趣味性,思想性等等。有人将其形容为“既要又要也要还要全都要”。高士其在他有关“科学文艺”的论述中也主张科普应兼具三性:科学性、文学性?、思想性。但是从实践上来看,往往这里面存在着“不可能三角”,因为这些原则需要达到一个动态的平衡,不能厚此薄彼,当前科学性是必要的前提,因为科学性是科普的灵魂,克里斯多芬·道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句话:“科学传播的任务,就是在最大程度上保证精确性的前提下,传递尽量多的信息”。但是即便在科学性这个原则之中,我们似乎也可以有讨论的空间,比如科普创作所采用的科学性与科研成果所表达的科学性是否应该一模一样?科普创作的科学性应该是原则上的科学性,就像《纽约先驱论坛报》的记者斯蒂芬·怀特曾经写过的那样,“一段新闻陈述,就其本质而言,是事实与通常印象之间的妥协。在超越某个点之后,新闻在精确程度方面所获得的东西,就将在传播中丢失。……对于外行人而言,所谓术语就是没有术语;对外行人而言的精确是一种印象上的准确而并非特定事实的准确。”

当然我们不能否认确实有一大批优秀的科普作品,它们在充分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用文学创作的手法像剥洋葱一样把外行看来晦涩难懂的科学内容一一展示出来,饶有趣味,科学与艺术浑然一体,这既让读者在科学上收获颇多,也在情趣上有所满足。这种科普作品可谓情绪价值与功能价值兼备,当然这也对创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在科学上厚积薄发,深入浅出,又要在叙述上纵横捭阖,左右逢源。

在论述数学之美时,狄拉克曾说,研究者在致力于把自然规律表达成数学形式时,应当主要考虑数学美。他也应该考虑简洁性,但必须服从对美的要求……在两者发生冲突时,应当首先考虑美感。在这里,我们似乎可以把这段话移植到科普创作之中的科学性与通俗性的问题上,即科普创作者在致力于把科学表达成科普形式时,应该主要考虑科学性。他也应该考虑通俗性,但必须服从对科学性的要求……在两者发生冲突时,应该首先考虑科学性。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科普创作过程中的科学性与通俗性,趣味性等等是存在着一定的张力的,而优秀的科普创作者应该可以通过各种手段和方式来调和这种张力。

科普创作是一种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互动,这就涉及主体间性的问题,“科学是客观的,但确是通过我们的主观性去做的,这种主观性自身是由我们的技术科学的生活所构成的。这就意味着我们应该注意自身、我们与科学的关系,以及我们如何表达科学,如何理解科学。”同时科普创作也是将科研人员的研究发现通过感性的叙事进行的客观表达,在创作过程中就会面临着科学事实的客观性与个人经验的主体性之间的张力,这可能会导致理性认知与情感共鸣的割裂,因而从主体性和客体性这两个维度来说就需要创作人员协调好二者之间的张力。

其次,从表达上来说,科普创作的张力体现在科学语言的规范性与文学表达的生动性之间。科普创作是将复杂的科学转化为语言和概念的过程,并且这些语言和概念对非科学受众来说要具有吸引力且易于理解,其核心任务在于以一种以受众为中心的方式向不懂专业的大众传播复杂的科学内容。对于不了解科学研究的外行受众来说,在规范性和生动性之间的平衡与调和也是科普创作者需要考虑的一个维度。比如我们不妨用科学上的术语来举例子,科普创作者经常被告诫说要尽量做到“去术语化”,因为科研人员往往能够理解学术交流中所使用的术语,但是这对于外行受众来说就是一种“方言”,就像威尔斯告诉赫胥黎的那样,“你的读者与你一样聪明,他们只是不具备你所拥有的知识,因此不要用那些他们不熟知的‘专业术语‘来激怒他们。”同时,我们也要承认,从科学"方言"向日常语言翻译的过程——也就是“去术语化”可能永远都不会是完美的,但是它至少可以让外行受众大体上了解我们要阐释的是什么。

当然,现有的一些研究结果和创作建议在如何调和这种张力方面给出了一些可以参考借鉴的技巧,比如科学需要讲故事,科普就是要讲好科学的故事,这其中就会看到框架所发挥的作用,比如要采用与科研论文的撰写模式相反的“倒三角”的结构,比如要善于用比喻,打比方和举例子的方式来拉近所传播的内容与目标受众之间的关系,因为“科学使用熟悉的东西去解释不熟悉的东西”,以及将抽象的化为具体、形象的,可以在现实中触摸到的具体事物,等等。

当然,科普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过程,需要在“不可能三角”中达到动态的平衡,最终生产出科学性,艺术性,思想性兼具的科普作品,以优秀的科普作品丰富公众的科学生活。

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投资有风险,需谨慎。

Es916
精彩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