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气象而言,如果能真真切切地利用自己的科研解决老百姓日常出行和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我想这会是一大乐趣,我也在这个方向上一直努力。”在城市的喧嚣与繁华背后,北京城市气象研究院副研究员严超默默致力于城市气候与环境流体力学的研究,他运用先进的数字模拟技术和机器学习算法,精准地分析并预测城市环境中的气象变化,为城市的宜居与可持续发展书写新的篇章。 跨界融合:从流体力学到城市气象 “流体力学不能脱离于工程实际,一定要面向实际应用,气象和气候领域,本质上就是复杂的流动问题。”严超的科研之路,始于对流体力学的浓厚兴趣。在华中科技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学习期间,他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随后,无论是在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还是在麻省理工学院土木与环境系深造,他都始终围绕流体力学这一核心领域,不断探索其在不同专业领域的应用。 气象虽无形,却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想将自己以往的所学,在气象服务领域里面做一些贡献。”严超怀揣着科技报国的决心,立志在气象服务领域内,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为城市气象领域发展带来实实在在的改变。 “地球表面70%由海洋所覆盖,30%由陆地所覆盖,城市所占领的区域面积可能只占全球的3%左右,以前的研究相对而言比较薄弱。”严超介绍,大气候主要是聚焦于全球或区域性的气候变迁,而城市气象则将目光锁定在繁华的城市区域之中。与大气候不同,城市气象深受建筑物布局、城市结构、土地利用类型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错综复杂,充满挑战。 为此,严超瞄准城市湍流边界层和城市微气候等学科方向的关键科学问题和核心技术难题,运用数值模拟技术探索树木绿化对城市热舒适性的影响规律。为满足数值模式对城市气象服务保障的业务需求,他和团队成员自主研发建筑物可分辨城市微尺度气象快速模式,输出10米级分辨率、逐10分钟更新的常规气象要素与人体舒适度的分析和预报产品,成功应用于首都功能核心区重大活动气象保障服务,有效解决了城市微气象要素模拟的时效性问题。 此外,严超团队还利用这款模拟工具对城市微气象宜居小区进行了深入的评估。“在当前的城市小区建设中,气象因素往往被忽视。我们希望通过这款模拟工具,能够从气象角度为小区的宜居性添砖加瓦,让居民们享受到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 坚守初心:在科研的赛道上一路长跑 科研是一场永无止境的赛跑,严超保持着坚定的毅力和信念。在他看来,科技工作者与运动员有着异曲同工之处。运动员挑战着身体极限,追求更好的成绩,而科研人员则是在探索未知的极限,追求更创新的成果,两者都需要经历大量的训练与磨砺,不断地提升自我、挑战自我。 “做研究很多时候都是在不断试错。有时往往画了100多张图,但到整理研究成果、撰写论文时,只有几张图真正有用,多数时间都用于探索未知的现象和规律。但也正是这样的探索,才是助推科技创新的关键所在。”回忆起科研的苦与乐,严超甘之如饴。 “我平时还喜欢读一些人物传记,从那些科学巨匠身上汲取信念。”科研之外,严超也有着自己的生活。华罗庚先生那句“生活上向下看,科研上向上看”让他明白了在物质生活上要保持谦逊与知足,而在科研追求上则要永无止境、勇攀高峰;梅贻琦先生的“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让他深刻认识到真正的大学不在于宏伟的建筑,而在于那些有着卓越成就和深厚造诣的大师们。 “这些科学家前辈们在物质条件极度匮乏的年代,依然能够做出载入历史的研究工作,这样的信念感深深激励着我。”严超说道。 谈到科研梦想,严超满怀信心与期待。他将继续结合人工智能,推动城市气象和气候研究的自动化与智能化进程。同时,在更高分辨率、更复杂的建筑分布地形特征以及更高的计算效率等方面,对城市微尺度气象快速模式进行迭代升级。 |
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投资有风险,需谨慎。
2022-12-16
2022-12-16
2022-12-15
2022-12-15
2022-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