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中国科幻研究中心青年科幻研究人才交流座谈会”在北京首钢园举行。会议由中国科幻研究中心、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幻专委会承办,中国科普研究所、中国科普作家协会支持。会议旨在搭建青年科幻研究学者与业内专家交流对话的平台,共同探讨科幻领域的研究现状、未来趋势以及青年学者开展科幻研究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等。 南方科技大学教授吴岩、科幻世界杂志社副总编姚海军、厦门大学教授黄鸣奋、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汪筱林、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郑永春、科幻作家陈楸帆、漫传奇文化CEO李赟、未来事务管理局CEO姬少亭等出席会议。会议由中国科普研究所科普创作与传播研究室主任、中国科幻研究中心执行副主任陈玲主持。 “专题分享”环节,八位青年学者围绕科幻文旅、科幻影视、科幻口述史、科幻与科技创新的关系等展开分享。 山东师范大学博士生、中国科幻研究中心“起航学者”王嘉诚分享了科幻文旅产业的定义、科幻文旅产业调研情况和产业数据统计方式的探索思路,认为当前科幻文旅消费的重要趋势为数字消费、场景消费、体验式消费。 浙江大学博士生、中国科幻研究中心“起航学者”朱钰婷分析了2023年科幻研究的重要趋向,指出如何进一步构建中国科幻的理论话语体系,将是未来科幻研究的重要方向。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中国科幻研究中心“起航学者”刘宇坤借用“文化菱形”概念,探讨了科幻影视市场现状的研究思路——以影视作品分析为主,结合院线票房、分账票房等营收数据统计的综合分析方法。 科幻导演、中国科幻研究中心“起航学者”张子瑞分享了使用AIGC技术进行科幻影视创作实验的心得,探讨AIGC如何扩大创新边界等问题,认为AIGC具有“技术万花筒”特质,可以在“制作流程重构”“降本增效”等方面对科幻影视创作产生深度影响。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生、中国科幻研究中心“起航学者”赵文杰分享了“科幻经历向科技创新活动转化”的理论模型,表示应鼓励科幻文艺作品及文化的传播,加强创新创造氛围的营造,推动科幻教育多形式、多路径发展以提升青少年科学素养。 《中国科幻口述史》项目制作人李晨旭分享了《中国科幻口述史》三卷本的制作初衷以及研究过程中的收获与体会。该项研究采集了大量一手资料,完成了百万字的口述史采访成稿,他指出,未来会“将采集到的所有资料开放给中国科幻研究者”。 苏州大学传媒学院讲师吴福仲分享了一项传播学实证考查。研究认为,科幻可以通过改变人们的认知倾向和行为倾向,产生集体性的面向未来的行动,最终带来理想的共同未来。 中国外文局国际传播发展中心助理研究员周融荣用“引爆点模型”“NASA的技术成熟度评估模型”等数学公式,尝试从经济学的视角,探究科幻与技术变革、科技产业发展之间的关联性。 “圆桌讨论”环节,专家对青年学者们的报告进行点评,就“当前‘科幻+’研究趋势与未来展望”“青年开展科幻研究所需要的支持”等话题,与他们展开了深度交流。 |
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投资有风险,需谨慎。
2022-12-16
2022-12-16
2022-12-15
2022-12-15
2022-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