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正是江南好时节,但微旷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微旷科技”)的十几位科研人员却无暇领略室外美景。改进成像算法,加强运动控制,提高空间分辨率……他们在实验室里一遍遍地修改着智能工业CT(计算机断层成像)的设计方案。 “这是我们研制的首台采用人工智能算法的智能工业CT,可以对增材制造等领域的材料缺陷进行在线快速识别,预计3—6个月就可以交付给用户。”微旷科技副总经理李仁庚博士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作为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的重大项目公司,微旷科技仅用3年时间,就突破国外垄断,成功研制出10款高性能CT与15款多场景原位台。 江苏产研院院长、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刘庆介绍:“我们把创新团队与二次开发、孵化放大有机结合,通过加快科研成果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转化,形成应用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快车道。” “拨投结合”新模式助力重大创新 “3年前,我们都是显微CT的用户,更清楚科研、生产用户对材料领域高端表征仪器的需求是什么。”李仁庚说。 国内科研和产业迅速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科学分析仪器市场需求。“国外仪器价格昂贵、无法定制功能,难以满足材料科学的研发需求,为什么我们不自己造?”来自材料、机械、算法、软件领域的几位科研工作者一拍即合,决定组建团队开展自主研发。 微旷科技团队不仅赶上了国内科学仪器市场爆发的好时机,也被江苏产研院慧眼相中。微旷科技团队注册公司前,先在江苏产研院的重大集成创新平台长三角先进材料研究院进行概念验证和二次开发。待技术成熟后,江苏产研院联合苏州市政府,以“拨投结合”新模式,为微旷科技团队提供了2000多万元项目经费和其他配套支持。 “拨投结合”是江苏产研院为此类引领型、原创性项目量身定制的支持模式,不仅支持创新,而且宽容失败,既解决了技术早期“市场失灵”和财政资金支持项目缺乏“容错机制”问题,又促使团队在资金使用上“斤斤计较”,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至今,该院以“拨投结合”模式实施了83项重大技术创新项目,已有13个项目达成研发目标并完成融资。 “产研院的初心就是为江苏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撑,发挥科学到产业、全球创新资源到江苏的‘两个桥梁’作用,一头连着科研,一头连着市场,聚焦基础研究成果的二次开发和向企业转移转化。”刘庆说,江苏产研院陆续实施合同科研、项目经理、团队控股、“拨投结合”等改革举措,让科研创新更加聚焦,成果转化效率更高。截至目前,江苏产研院体系衍生孵化科技型企业1300多家,服务企业数量超过2万家。 探索出1+1+1>3的科技成果转化链 高性能膜材料是支撑环境治污、节能减排等领域的关键共性技术之一。 “膜材料就像‘芯片’,身板小作用大。”南京工业大学化工学院院长范益群教授说,南京工业大学拥有国际一流的膜技术科研团队,每年诞生近百项专利。 江苏产研院成立后,南京工业大学膜科学技术研究所成为第一批加盟所,并探索出“高校科研+产研院二次开发+产业园孵化”的一体化成果转化链,实现1+1+1>3的共赢。 作为南京工业大学膜科学技术研究所负责人,范益群介绍:“我们的原创科研成果通过无形资产评估引入江苏产研院进行‘二次开发’。创业团队以事业部形式运行,重点针对膜材料及相关行业发展中急需的共性技术难题进行研发。”二次开发成熟后,相关成果进入南京膜科技产业园进行孵化培育。 2020年,南京工业大学金万勤教授研发的优先透有机物膜5项专利技术成果落地南京膜科技产业园。园区不仅提供场地、资金、公共技术平台等支持,还配备专人协助解决经营管理难题。短短3年,依托金万勤成果成立的江苏久膜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年营收已近亿元。 过去,有的优秀专利会被“锁在柜子里”,有的技术还不成熟便被放到产业端。如何实现对科技成果的高效使用,是成果转化中的难题。 “如果说基础研究是‘从0到1’的突破,那么成果转化则处于创新链‘从1到10’的环节,高校院所不适合做,企业又做不了。”刘庆说,按照“研发作为产业、技术作为商品”的理念,江苏产研院加快关键技术研发供给和创新资源要素整合,以体制机制改革支持创新成果转化,推动建设“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科技成果转化快车道。 |
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投资有风险,需谨慎。
2022-12-16
2022-12-16
2022-12-15
2022-12-15
2022-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