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Ylo938
第一科技网 首页 科技 查看内容

书评|万里长城,写在这里

时间:2023-11-09 19:02:27 来源:光明网 收藏 阅读量:13094   

范天培

提起华夏民族,人们一定会想到万里长城。东起辽沈、西抵青海,横跨祖国北疆;上溯秦汉、下至明清,它见证了我们前进的每一步脚印。千百年来,勤劳勇敢的华夏儿女一砖一瓦地搭建起了这座精神图腾。长城上的每一块青砖,都写满了言说不尽的传说。

新书总计分为九章,在开篇、结尾分别介绍了长城所处区域的地理环境和文化价值。此外,自东而西,作者将长城跨越的区域,根据环境特征,划分为七个单元。这七个地域的长城,因地理环境、历史积淀而各具特点。在每一章节里,作者依照时间线索,细致介绍长城的营建始末、历史源流,等等。行文不时插入一些历史故事,既增加了可读性,也能让读者更具象地感受长城文化。不仅如此,作者饱含对长城文化研究的热忱,多年来踏遍北疆的高山原野,有着丰富的实地勘访经历。书中收录了近百幅精美照片,在带给读者知识享受的同时,也奉上一餐视觉盛宴。

青砖白泥、蜿蜒盘山,还有标志性的敌台。这是我们生活中最为常见、也是最为典型的长城形象——它们大多来自华北平原、燕山南麓的明长城。而提起明长城,我们总会想到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戚继光。

作为抗倭名将,戚继光的大名如雷贯耳。但鲜为人知的是,他亦曾在北疆屯戍练兵。纵观明代,蒙古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始终很活跃,他们时常策马南侵,威逼京师。然而,在山岭陡峭、地质构造复杂的燕山山脉上开工动土,又谈何容易?《明神宗实录》记载了明长城修筑的验收办法:“如式迨工完日,该镇协亲用长锥验试,以不入土者为上等。”试想,在数百年前,只能依靠人力与牲畜搬运砖石,却能在崇山峻岭当中,修筑出长锥都无法刺入砖缝的长城,戚继光和他治下的军兵,是付出了怎样一番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而明长城能够屹立至今,也可见戚继光治军之严。

“下筑基与城墙平,外出一丈四五尺有余,内出五尺有余,中层空豁,四面箭窗,上层建楼橹,环以垛口,内卫战卒。下发火炮外击敌人。敌矢不能及,敌骑不敢近。”这段文字,说的就是戚继光对长城文化发展作出的另一贡献——发明了空心敌台。北方冬日寒冷、夏日酷热,而长城多盘桓在高耸的山脊上,士兵往来换防,多有不便。再者,运输作战所需的兵器、火药与粮草,不仅耗费人力,在路途中也多有损耗。为此,戚继光将以往长城上修筑的实心敌台,改为空心。自此,敌台在御敌之余,不仅可以作为士卒遮蔽风雨的住所,也可以作贮存物资之用。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有一首名为《城盐州》的诗歌,其中写道:“吾闻高宗中宗世,北虏猖狂最难制。韩公创筑受降城,三城鼎峙屯汉兵。东西亘绝数千里,耳冷不闻胡马声。”如《万里长城在哪里》之言,其中“三城鼎峙屯汉兵”所说的,就是唐代北疆的长城。

不同于其他朝代点线相连的城墙状态,唐代北疆边防,是军镇要塞的形式。决定唐长城这种形态的原因,就在于唐代包容开放的民族关系。唐代国力雄厚,加之李唐统治者有胡人血统,因而唐代在文化上也显得更为开放、包容。唐代数百年国祚,与北方少数民族虽然发生过多次军事冲突,但往来贸易、民族融合仍是主流。因而,唐朝的统治者,无法向其他朝代一样,用厚重的边墙将胡汉分隔开来。此外,这三座唐代边塞,在承担着屯戍军兵、护卫疆土之责的同时,也是胡汉之间交流、贸易的重要平台。《旧唐书·突厥列传上》中就有记载:“许于朔方军西受降城为互市之所。”史书中也有记载,当时回纥、室韦等少数民族,到长安朝贡,也是需要经由这三座要塞的。

作为长城曾经的守御对象,清朝统治者在入主中原后,却并没有废弃长城。在八旗子弟龙兴的黑山白水间,有着我们很少提起的清代长城。

纳兰性德曾有一首名为《柳条边》的七律传世:“是处垣篱防绝塞,角端西来画疆界。汉使今行虎落中,秦城合筑龙荒外。龙荒虎落两依然,护得当时饮马泉。若使春风知别苦,不应吹到柳条边。”

柳条边始建于康熙九年,最初,是满清统治者,为了分隔关内关外,保障“龙兴之地”民族纯正而修建的。这座清代边墙,之所以被命名为“柳条边”,还得从它特别的修筑方式谈起。根据东北地区现存的城墙遗址,我们可以发现:修筑柳条边城垣的方式与其他地区修筑长城的方式基本一致——以石块或夯土堆砌出高1米左右的土堤。而后,在土堤上种植密集的柳树,柳树之间又以绳子连接起来,也称为“插柳结绳”。有些地方还会在城墙内外深挖壕沟,由此来增加跨越的难度。

凡如此类别有洞天的小故事,《万里长城在哪里》这部书中还有许多。像是我们很少了解的辽、金长城,或是延伸出河西走廊的青海长城,等等。有着太多有趣的故事,等待读者前来探索。

伟人曾有诗言:“不到长城非好汉。”诚如斯言,长城文化的兴盛,见证了华夏民族的渐进融合,想要读懂长城,那么,就到这本书中来寻找答案吧。

《万里长城在哪里》 董耀会 著

中信出版集团 2023年10月

长城参与了中华民族的形成。本书以宏观的地理视角阐释了中国人持续两千年修建长城的原因。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河套平原、河西走廊、沙漠戈壁,全书通过不同区域的不同地貌,介绍了长城的历史文化、经济、军事、交流、保护等内容,生动呈现了长城内外的互动交流以及与自然地理的相依相融。

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投资有风险,需谨慎。

Es916
精彩阅读